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新闻中心

NEWS

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要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必须重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建筑产业大军,推动行业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当前,建筑业的人才培育应坚持“严绳”与“勤教”原则,以“严绳”约束人才,实现全员持证上岗,促进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发展;以“勤教”培养人才,打造一流的职业化产业工人队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严绳”束人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严绳”就是要严加督责,清慎诚戒。建筑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让人才的成长能够跟上行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一系列文件,为建筑业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快了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

2012年实施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定义了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八大员”,即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预算员)和资料员。截至2019年年底,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5427.37万人。

为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9年1月发布《关于改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培训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并从职业培训体系、培训质量、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加强继续教育、优化培训管理服务和加强监督检查6方面,对施工现场“八大员”的培训与考核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行业发展、贴近岗位需求、突出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和改进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工作。落实企业对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主体责任,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优势,不断完善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发展后备人才。《意见》还要求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政策指导、监管服务重要作用,促进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规范健康发展。

根据《意见》,今年,建筑业要实现建筑工人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为骨干,技师、高级技师为龙头,老、中、青比例合理,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对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和施工企业管理者的“严绳”,更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与必然之举。

“勤教”树人

打造职业化产业工人队伍

“勤教”就是要打磨锤炼,促其成才。“勤教”,一要加强员工施工现场的历练,夯实业务基础;二要注重对员工专业技能的持续培训,使其永葆与时俱进、紧盯行业前沿技术的学习态度;三要加强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其贴近基层、服务基层,以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带领队伍出色地完成预期目标。

建筑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培育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企业要建立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想学习、能学习且能学以致用”“想做事、能做事且能事半功倍”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人才放下负担,敢担当、善作为、敢开口、能抗压、敢创新,与企业同成长;大力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各级人才培训、学习与管理,做到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施工人员的技能与行业前沿技术接轨,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绝不让人才吃亏。总之,企业要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性发展局面。

建筑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众所周知,建筑业工人老龄化趋势极其严重,北京地区的一线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7岁,建筑业一线工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要深化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重视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鼓励大型建筑业企业与劳务输出基地县(市)共建建筑工人培训基地,推动建筑工人职业化,努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动建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创新的优势和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建筑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向人才要生产力。当前,行业企业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自有产业工人的培养和建设,不让基础和后备人才出现断档。建筑业必须实现劳务工人向产业工人的转型,才能在由“大而不强”向“中国建造”品牌进军过程中走得快、走得稳。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对“建筑师队伍”、“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建筑业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建筑工人”5个层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这些文件和措施,为建筑业的“勤教”树人规划了具体路径。建筑业企业应当以此为抓手,打造一流的职业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于米乐官网登录

客户满意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倾听客户的心声,把握客户的需求,以客户满意来定义质量标准,尽一切办法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尽力为客户提供完美的产品与服务。 

搜索
搜索

近期热点

资讯列表

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
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体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印发了《意见》。

《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从体育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明确,要以体育助力乡村建设,让农村更繁荣;以体育赋能农业发展,让农业更兴旺;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让农民更幸福;以体育丰富乡村文化,让乡风更文明。到2025年,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形成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体育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乡村全面建立,乡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凸显,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

《意见》提出,要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其中,在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方面,要求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加强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和器材维护更新升级工作,支持沿边地区有条件的乡村提升公共健身设施质量,推动农村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制定乡村公共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标准,按标准补齐乡(镇)、行政村(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短板,建设完善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开展送体下乡活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将乡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补齐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短板。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

要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中,在打造乡村特色户外运动消费场景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徒步骑行驿站、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和配套户外运动设施,打造满足全家庭成员、全年龄段、多层次、多样化户外休闲需求的消费场景。

围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意见》还提出,要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专项行动、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及“美丽乡村”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五大行动计划。

其中,在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中,要求加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加快解决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的短板问题,补齐乡镇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加强对村级公共健身设施、器材维护更新的保障力度。以县城为重点,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健身设施,推动解决青少年游泳等场地设施不足问题。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将乡村体育指导站、乡村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纳入电子地图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
查看详情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体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印发了《意见》。

《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从体育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明确,要以体育助力乡村建设,让农村更繁荣;以体育赋能农业发展,让农业更兴旺;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让农民更幸福;以体育丰富乡村文化,让乡风更文明。到2025年,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形成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体育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乡村全面建立,乡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凸显,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

《意见》提出,要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其中,在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方面,要求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加强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和器材维护更新升级工作,支持沿边地区有条件的乡村提升公共健身设施质量,推动农村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制定乡村公共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标准,按标准补齐乡(镇)、行政村(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短板,建设完善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开展送体下乡活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将乡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补齐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短板。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

要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中,在打造乡村特色户外运动消费场景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徒步骑行驿站、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和配套户外运动设施,打造满足全家庭成员、全年龄段、多层次、多样化户外休闲需求的消费场景。

围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意见》还提出,要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专项行动、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及“美丽乡村”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五大行动计划。

其中,在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中,要求加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加快解决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的短板问题,补齐乡镇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加强对村级公共健身设施、器材维护更新的保障力度。以县城为重点,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健身设施,推动解决青少年游泳等场地设施不足问题。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将乡村体育指导站、乡村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纳入电子地图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
上一页
1
2
...
56

联系方式

地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吴中区尹中南路民丰路111号

电话:

13564814100

邮箱:

7311206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