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新闻中心

NEWS

房屋主动节能 建筑全面减排——多地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观察

夏天隔热、冬天保温,相比普通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使用寿命更长,能耗需求更低。

为什么要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的近50%来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能耗,而超低能耗建筑,正是未来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

创新技术手段实现良性发展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德生态科技小镇产业园区,红墙建筑格外抢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墙体和外窗厚度与普通住宅楼相比均厚出一倍左右。“这些建筑就像是‘保温瓶’,夏天隔热、冬天保温,能耗还低。”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整体为超低能耗建筑,建筑的外保温材料使用了250毫米的石墨聚苯板,局部应用“STP真空绝热板”高效能保温材料,保温系数好。同时,通过高性能门窗系统,解决房屋夏天不隔热、冬天不隔冷、能耗高的问题。冬季采暖除利用建筑自身良好的保温性能外,在寒冬时采用石墨烯电热膜辅助供暖,电热膜热转化率高达99%。

哈尔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日前印发《哈尔滨市推进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国内一流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典范,成为全省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全市超低能耗建筑业、制造业、运维与服务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80亿元以上,超低能耗建筑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建筑面积达到580万平方米。其中,2023年产业链产值100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2024年产业链产值150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2025年产业链产值320亿元,新建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建筑改造项目累计达到120万平方米。

提供财政补助 化解行业难题

走进重庆市悦来美术馆,虽然紧邻城市道路,馆内却几乎听不到噪音。据了解,这座水滴状的建筑,面积不到一万平方米,却集成了120多种节能“黑科技”。

“场馆采用了LOW-E三层双中空玻璃等设施,对建筑气密性进行了加强处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传统房屋之所以不节能,一个主要原因是密封性不好,室内外热量交换快,而三层双中空玻璃等被动式门窗具有保温、隔热、隔音等特点,室内温度、湿度等指标相对恒定。建筑穹顶安装了上百块热致调光玻璃,能根据太阳光强度在透明玻璃与磨砂玻璃之间自主切换,减少阳光辐射;车库顶棚和草丛中间安装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建筑内部加入光导管,能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达到40瓦日光灯的光照效果。

此外,这栋建筑地下的地源热泵系统,能利用水与地热能进行冷热交换,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供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释放到大地中去,实现“冬暖夏凉”。

此前,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各区县培育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1个,但其中建设成本成为一大难题。为此,重庆市专门出台了财政补助和绿色金融优惠政策,对申请补助的零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按示范面积分别给予200元/平方米、120元/平方米、80元/平方米的补助资金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采取有效措施 用好绿色能源

去年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电动热泵技术、多种余热利用等都是可选用的措施。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附近,有一座低碳建筑——浙能集团综合能源生产调度研发中心。据悉,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3.69万平方米,利用楼宇的空间生产绿色能源,并搭建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提升利用效率。投运后,每年可以节约标煤约1106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91吨、二氧化硫约22吨、粉尘约11吨。在这栋大楼里,楼顶铺设约2400平方米、不同透光率的“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大楼绿化带地下空间敷设地源热泵系统,裙楼屋面布置微型风力发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自行生产的清洁、绿色能源超过总用能的30%。

项目充分利用天然气和太阳能,与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市电供能形成互补耦合,再配置相应的蓄能储能系统,最大程度以绿色能源替代传统火电。

在江苏省徐州市君盛广场,屋顶是一个光伏一体化项目,设置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共有264平方米。此外,还安装了一套太阳能热水系统,总共设置了太阳能集热器160组,集热面积460.8平方米。这类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用能大户,太阳能生活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

建筑使用过程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徐州市提出,今年将重点优化绿色建筑用能结构,推进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应用,鼓励既有建筑加装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提高新建工业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光储直柔”技术建筑应用,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建筑示范和应用。推动开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淘汰煤炭等在建筑终端的直接燃烧,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供热(冷)、炊事、热水供应,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

关于米乐官网登录

客户满意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倾听客户的心声,把握客户的需求,以客户满意来定义质量标准,尽一切办法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尽力为客户提供完美的产品与服务。 

搜索
搜索

近期热点

资讯列表

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
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体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印发了《意见》。

《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从体育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明确,要以体育助力乡村建设,让农村更繁荣;以体育赋能农业发展,让农业更兴旺;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让农民更幸福;以体育丰富乡村文化,让乡风更文明。到2025年,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形成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体育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乡村全面建立,乡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凸显,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

《意见》提出,要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其中,在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方面,要求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加强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和器材维护更新升级工作,支持沿边地区有条件的乡村提升公共健身设施质量,推动农村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制定乡村公共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标准,按标准补齐乡(镇)、行政村(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短板,建设完善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开展送体下乡活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将乡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补齐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短板。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

要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中,在打造乡村特色户外运动消费场景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徒步骑行驿站、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和配套户外运动设施,打造满足全家庭成员、全年龄段、多层次、多样化户外休闲需求的消费场景。

围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意见》还提出,要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专项行动、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及“美丽乡村”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五大行动计划。

其中,在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中,要求加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加快解决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的短板问题,补齐乡镇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加强对村级公共健身设施、器材维护更新的保障力度。以县城为重点,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健身设施,推动解决青少年游泳等场地设施不足问题。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将乡村体育指导站、乡村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纳入电子地图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
查看详情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体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印发了《意见》。

《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从体育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明确,要以体育助力乡村建设,让农村更繁荣;以体育赋能农业发展,让农业更兴旺;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让农民更幸福;以体育丰富乡村文化,让乡风更文明。到2025年,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形成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体育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乡村全面建立,乡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凸显,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

《意见》提出,要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其中,在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方面,要求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加强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和器材维护更新升级工作,支持沿边地区有条件的乡村提升公共健身设施质量,推动农村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制定乡村公共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标准,按标准补齐乡(镇)、行政村(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短板,建设完善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开展送体下乡活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将乡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补齐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短板。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

要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中,在打造乡村特色户外运动消费场景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徒步骑行驿站、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和配套户外运动设施,打造满足全家庭成员、全年龄段、多层次、多样化户外休闲需求的消费场景。

围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意见》还提出,要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专项行动、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及“美丽乡村”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五大行动计划。

其中,在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中,要求加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加快解决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的短板问题,补齐乡镇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加强对村级公共健身设施、器材维护更新的保障力度。以县城为重点,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健身设施,推动解决青少年游泳等场地设施不足问题。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将乡村体育指导站、乡村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纳入电子地图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
上一页
1
2
...
56

联系方式

地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吴中区尹中南路民丰路111号

电话:

13564814100

邮箱:

731120633@qq.com